登录

脱胎于国家级课题,这家企业如何实现3D医疗超高速智能打印?

王鑫雪 2024-05-29 08:00

2021年,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成都高新区政府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围绕医疗机器人产业技术方向,建设了西部首家集产学研为一体,以产业孵化为核心的新型综合研发机构——“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

 

该机构以“产教融合”“产业孵化为特色”,汇集了一众国内外医疗机器人产业相关优秀人才,孵化了一系列高精尖项目。精创浩达便是其中之一。

 

2023年12月,精创浩达正式成为一家商业公司,以“专注精准个性化智能医疗器械”为目标,向产业输出精准医疗器械。现阶段,精创浩达主要基于3D打印技术推出了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以及一类外固定支具产品,并已获得了国内一线城市数家医院的广泛认可。


产品主图2024.208.png

 

在采访过程中,精创浩达创始人吴文韬一再向动脉网强调:“不能将精创浩达简单归类为一家3D打印技术公司。我们的定位是一家专注于精准个性化智能医疗器械公司,3D打印技术仅仅只是我们现阶段技术应用的首要选择。”

 

那么,为何3D打印技术会成为精创浩达应用技术的首选?除了3D打印技术,精创浩达在医疗健康领域还开发应用了哪些前沿技术,又基于这些技术研发了哪些产品?在5月的一个早晨,吴文韬为动脉网详细解答了这些问题。

 

3D打印场景纵深化发展趋势明显,急救创伤场景成为精创浩达入局切入口


早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便出现了加快发展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的相关内容;2017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确定了3D打印应用的四大重点领域,医疗领域赫然在列。

 

此外,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已接近30亿元,其中,医疗3D打印应用占据了12.3%的市场份额。而从细分赛道来看,3D打印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按照难度和深度可划分为术前规划和提前演练、手术导板和康复支架、骨科匹配和人体植入、活体器官打印四个层面。

 

其中,3D打印技术在骨科及康复领域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市场接受度相对较高。因此,精创浩达选择利用3D打印技术的第一个细分赛道即是骨科赛道,或者,更为确切地来看,精创浩达的首选是康复领域,并且是急救创伤赛道。

 

原因在于,首先,从市场角度来看,一方面,急救创伤不具备医院类型特点,既可以由一线大城市收治,基层医院收治病例也较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市场空间广泛,既可推广至基层市场,也可进入一线大城市医院市场。(并且,精创浩达也针对基层市场和一线大医院市场推出了不同的产品,制定了不同的市场策略。)

 

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正如前文所言,3D打印技术在骨科及康复领域应用已较为广泛,这便意味着入局企业已然较多。这显然不利于精创浩达这一初创企业入局。因此,精创浩达需要找到一个仍旧处于蓝海的细分市场切入康复领域。

 

传统的3D打印技术由于耗时较长,因此无法满足急救创伤对产品迫切需求。因此,急救创伤赛道目前仍处于蓝海竞争阶段。

 

与此同时,精创浩达在实现快速3D打印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动脉网了解到,精创浩达创始团队均在3D打印相关产业耕耘多年。

 

创始人吴文韬为原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放射科医师、高级影像处理中心主任,曾参与了哈佛医学院BWH医院AMIGO项目的研发测试,曾任百洋智能科技常务副总裁、神州医疗影像副总裁、恒瑞医疗医朵云科技CTO。

 

并且,精创浩达联合创始团队,拥有超过10年的3D数字医疗临床及科研工作经验,成功完成超过1000例影像重建、医疗导板设计、植入体设计和器械制造项目,同时,精创浩达联合创始团队还拥有16年3D打印营销、投资、设计制造经验和医疗研发、临床应用、市场营销经验。

 

而除了创始人团队扎实的行业背景外,精创浩达“项目”本身便脱胎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成果——大数据模型驱动的3D打印定制化医疗器械智能设计/仿真协同云平台研发,拥有3D打印头、打印材料控制系统、生物安全性材料保密配方、医学影像AI处理系统专利等数十项3D打印技术相关专利。其在3D打印方面的技术积累,不可谓不深厚。

 

此外,精创浩达选择急救创伤赛道的原因还在于,其市场准入的门槛相对较低(其首款产品外固定支具为一类器械),可快速推向市场,快速回笼资金用于后续研发。


外固定支具佩戴效果对比图.png

 

并且,从产品特性来看,用于外固定支具的3D打印,其前期的影像处理环节相较于传统的3D打印影像处理,周期更短,AI算法训练成本更低,迭代更快。因此,从产品开发的成本、周期来看,外固定支具的确是精创浩达的首选。

 

那么,精创浩达在急救创伤领域,又具备怎样的优势?

 

15分钟完成全部打印,精创浩达3D打印重点突出一个“快”


从产品体系来看,精创浩达在急救创伤领域的产品为一类外固定支具、二类矫形支具医疗器械以及配套的智能3D医疗超高速打印系统。

 

其中,一类外固定支具及其智能3D医疗超高速打印系统已成功推向市场,二类矫形支具正在研发中。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有别于传统通用型的3D打印设备,精创浩达外固定支具与矫形支具分别配置了不同的3D打印设备。这源于精创浩达捕捉到的行业发展趋势。

 

吴文韬表示,以往3D打印设备多以通用型为主,强调的是对应用场景的全面覆盖,但覆盖广的同时或多或少会面临单个场景存在应用缺陷等问题。换言之,传统通用型的3D打印设备能够实现广覆盖,但无法兼顾所有应用场景的需求,单个应用场景存在优化需求。

 

对此,精创浩达认为,3D打印已从传统的通用型逐步转向专用型发展,即从原本的以广覆盖为目标转向了针对单个场景的纵向发展。为此,精创浩达分别针对不同的产品开发了不同的3D打印设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降低合作伙伴使用成本以及提高使用便捷性,精创浩达在秉持3D打印设备需纵深发展理念的同时,也进行了打印设备的分体模块化设计,可实现不同支具打印的快速切换。

 

然而,相较于精创浩达智能3D医疗打印超高速系统所标榜的智能、超高速特点而言,分体模块化设计可能只是一道“开胃小菜”。

 

正如前文所言,急救创伤是精创浩达选择的第一个3D打印应用场景,而急救创伤的特点莫过于一个快字,也因此对产品交付时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但对于传统3D打印设备而言,用时较长是其特点之一,对此,精创浩达又是如何攻克的?答案藏在一个名为“聚冷固化无支撑架3D医疗高速打印技术”中。

 

访谈中,吴文韬向动脉网介绍道,传统3D打印需要经历高温熔化、冷却成型后才能形成最终产品,其中冷却成型耗时较长,由此延长了产品交付时间。但精创浩达的聚冷固化无支撑架3D医疗高速打印技术可加速冷凝,快速固化,从而实现产品的快速成型。

 

“我们曾开展过一项测试,基于聚冷固化无支撑架3D医疗高速打印技术,我们的3D打印设备可以实现15分钟全部打印完成。”吴文韬如是说道。

 

而除了“聚冷固化无支撑架3D医疗高速打印技术”的加持外,精创浩达的3D打印设备还有智能化buff的加持。

 

精创浩达智能3D医疗超高速打印系统的AI底层创新主要分为软件模型与硬件两个层面。其中,得益于前文所提及的国家课题,精创浩达得以在软件模型上进行快速创新。而在硬件层面上,有别于传统3D打印的固定算法,精创浩达的3D打印采用AI驱动,可根据患者数据计算出最优打印轨迹。

 

如此,不仅降低了打印时间,还能保证产品表面齐整度。产品表面齐整度越高,强度便会越高,稳定性也会越高。

 

由此,精创浩达实现了3D打印在急救创伤场景下的超高速、智能化打印。且其分体模块化设计也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使用便捷性。此外,精创浩达智能3D医疗超高速打印设备还可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连续打印,且其还自主研发了新型的可降解无毒无粉尘无污染新型材料,使产品更安全、更环保。

 

聚焦精准个性化智能医疗,持续向“临床需求未被满足”的场景进发


但,正如前文所言,精创浩达的企业定位并不局限于3D打印,而是聚焦于精准个性化智能医疗器械。因此,精创浩达不仅会应用3D打印技术,还会应用生物打印等前沿技术。其产品规划中,也不仅有外固定支具、矫形支具,还有骨科手术导板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活性生物纤维强化3D智造系统,应用于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及医美整形手术植入领域。其中,除外固定支具外,其余产品管线均处于在研状态。

 

至于布局医美整形领域的原因,吴文韬透露道,一方面是由于医美市场庞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则是近年来医美领域的创新多出现在轻医美领域,手术领域的创新较少。这与精创浩达的又一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寻找需求未被满足的、且具备前沿技术应用可能的医疗场景,利用3D打印、生物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产品从而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未来2-3年,围绕精准个性化智能医疗器械方向,我们预计会推出6-8条产品管线,整合3D打印、生物打印乃至手术机器人等所有前沿科技,助力相关临床场景提高效率、提升治疗效果、实现精准治疗。”吴文韬总结道。

王鑫雪

共发表文章187篇

最近内容
查看更多
  • 医美器械合规转型中,这家CRO机构如何赢得行业口碑?

    2024-10-16

  • 重磅产品获批!国内手术机器人第一股持续发力骨科机器人市场

    2024-09-30

  • 206万!华西医院授权2项神经系统疾病早筛技术

    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