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对自然指数研究的贡献,首次排名第一”。科技的进步重塑着医疗行业的格局版图,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是享受红利的见证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在我们当中有一批人,不仅能够识别市场真实的需求和机遇,创造新企业和新模式,还能汇聚协同,将手里的前沿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到行业产业中,引领技术和医疗行业的创新进步。他们融合了创业者的创造力和变革者的创新力,推动先进技术和科学研究的转化与应用,提升医疗健康和社会福祉,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改进和突破。他们是引领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创变者。
天地氤氲、万物化生,7月4日,君联资本、医疗创新生态联盟(HIEA)联合举办的“2024医疗前沿转化创变者论坛”顺利落地。此次活动汇集了诸多临床专家、科研学者、产业翘楚,在深入交流中进一步探索了前沿生物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中国创新出海的全新可能。动脉网受邀参与并做现场报道。
“前沿转化是一条必须要走下去的荆棘之路”
从创新药上下游的核心技术、源头专利,到高端医疗器械的关键零部件,甚至是生命科学仪器的上游耗材,它们都见证了中国医疗行业发展一路所伴随的如鲠在喉。
为应对各行各业在核心技术及产品上的限制和短缺,中国在原研技术上持续投入。2012年科研经费投入便突破一万亿大关,2022年更是达到三万亿人民币。这是举国一盘棋体制下,中国式大科学时代所彰显出的决心和信念。
前沿创新转化的道路充满荆棘,但是必须要走下去。
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王俊峰
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王俊峰为本次论坛发表开幕致辞。王俊峰表示,君联在成立之初就着眼于早期布局,赋能科技创新,始终秉承着脱胎自科学院体系的科研基因。长久以来,中国存在着科研成果与临床需求脱节、底层创新技术难以转化的难题,加之近年行业震荡调整期、投资人偏好转变等新挑战,全行业迎来史无前例的考验。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和转化?科学创新到产业转化的路径如何打通?产学研各方角色如何各司其职?王俊峰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来探讨破局之道,并再次坚定投早投小投长投新、生态赋能前沿技术创变的决心。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分享了生命科学前沿成果转化从“模仿”到“源头”的观察。中国虽然过去有着创新不足,仿制药占比高的挑战,但快速发展的创新药生态体系,产学研、资本、政策的多方联手却让我们有幸能够迎来创新最好的时代。肖瑞平从作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的10年观察中,见证了中国临床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是如何突飞猛进并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宏伟生态。她认为,创业者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的信念以及必要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支撑漫长创业过程,实现创新驱动创业的必要要素。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则从中国医药创新的三大痛点切入,并阐述了医学源头创新的基本原理。付钢认为,在当前支付端压缩环境下的中国医药产业,打造品牌、坚持创新、全球化布局则是未来的三条出路。生物医药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当下,研发端与真实应用场景的脱节、缺乏具备技术壁垒的源头创新,以及在国际竞争中遭遇科技封锁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医学创新的主要痛点,只有通过颠覆式创新重塑价值链,才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了解决这些痛点,百洋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支持医学原始创新的基本原理:医学的进步主要是生物学、生物工程学、临床医学这三大领域的相互推动,从生物学的靶点发现、到工程学做出药物结构、再到临床验证,通过海量的临床的样本我们又可以发现新的规律和生物学方向,贯穿其中的计算科学可以提高效率。在这样的体系中,如果能在关键节点形成突破,就有机会形成First-in-Class的创新药和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器械产品,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优化医疗场景,让疾病治疗更精准,更快,更安全。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
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戚飞在第一个环节的最后分享中,以“In Global,For Global”为线索,展开了对前沿转化的探索。戚飞坦言,迈向真正原始创新的道路充满未知和困难,前沿转化的链条同样道阻且长,无法靠任何单一的个体去独立完成。学、专、研、资、产,五大要素环节缺一不可,而尝试集齐以上要素也是君联资本举办此次论坛的出发点,能够让多个环节、多种专业、多重技能的人结合到一起。君联资本将持续围绕前沿转化整合资源、探索打通全链条生态体系、坚持在专业和管理上双重赋能。最后,戚飞也以卓凯、瑞博生物、朗信生物、中盛溯源、吐露港生物、凌泰氪生物、臻愈生物为例,阐述了君联资本是如何以前沿转化的投资逻辑,去体系化地汇聚科学家、临床专家、产业方。
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戚飞
“科学家的身份转换和早期研发的未雨绸缪”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充满挑战已是行业公认的现实,而产业化思维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所在。
产业化思维要求科学家不仅仅关注实验室里的数据和理论,还需要具备市场洞察力,理解市场需求,并能够将科学创新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这种思维方式将帮助科学家在研究初期就能准确预见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科学家创业的心路历程实际是怎样的?做科研和做企业有哪些区别?当下的困难应如何渡过?生态内的有利因素应如何利用?在圆桌讨论环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嵩主持了“寻找前端科研转化的‘珠联璧合’之策(科学家的身份转换以及与产业的配合)”议题,瑞博生物创始人梁子才、中盛溯源首席科学家俞君英、吐露港生物CEO王金受邀展开讨论并分享了科学家身份及思维转换的最一手经验。
圆桌讨论
王金是全球CRISPR诊断技术的发明者和底层专利拥有者,在CRISPR技术发展早期阶段就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对成果转化的大量思考。他表示,做科研和做企业存在巨大的区别,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做科研是一个单线程工作,科学家可以做到聚焦和专注于研发,而做企业则是一个多线程工作,不仅要做研发,还需要考虑转产、商业化以及对外合作等各类工作。多线程中的每一个要素,科学家都有必要去学习;而有耐心有同理心的资本的陪伴,对于科学家群体则显得尤为重要。
俞君英在十余年前便明确了自己从基础科研转型应用转化的方向。优秀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都是为了完成心中的目标而投身于事业,但同样的目标导向,二者之间是否有差异化的对待方式?在进入企业端后,她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公司相较于学校有着更加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在公司内,个人和团队的力量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自己在创办中盛溯源之初,也是因为看到了iPSC领域在技术研究、技术突破的基础之上,有可以向临床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机遇和趋势。
瑞博生物创始人梁子才在耶鲁大学博士后期间便开始关注经济及医疗行业周期更迭。高点和低点之中均存在相应的非理性,高峰的时候资源充足,但是低谷的时候机遇也会不断涌现。这期间保持一个良好平和心态,始终向前,方能渡过难关。同时,打破地域的限制,放眼全球进行布局来平衡国内市场暂时的低迷,也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在第二场圆桌讨论,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汪剑飞主持了“成果转化视角下的新药早期开发策略(临床前评价在前沿转化项目中的关注要点)”话题,赛赋医药首席科学家王全军、金斯瑞蓬勃生物董事长柳振宇、海河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洪晓鸣、康联达注册负责人何敛受邀分享,就产品研发、临床前的早期阶段风险控制、创新出海建议展开了讨论。
圆桌讨论
王全军认为,科学家如果想要在创新药转化上取得建树,前期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一定要抱有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做药和发文章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数据审核的严格程度上更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一定要提前建立。二是要尽早遵循工业界的发展规律,在完成科学家所擅长的靶点发现和初步成药性评价后,将接力棒给到工业界和资本方,实现和产业的紧密结合。
柳振宇则表示,产业化与早期创新不同,一切应当以实际需求为考虑。这主要体现在实验室成果是否满足临床需求以及产品本身是否能做到差异化。科学家需要深入到一线当中和医生、产业界去聊,从而挖掘出行业的真实需求,同时对自身的优劣势建立清晰的认知,是不是能够真的做到差异化,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准备度、团队、资金是否真的到位。有了这些为基础,才有资格用更严格的产业化标准来审视每一个环节,以更低的风险去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开发流程。
作为在器械出海审评领域有近20年经验的洪晓鸣,则从器械的视角给出了可以全行业借鉴的观察。她认为,初创团队有必要在早期阶段就建立通盘考虑业务的思维,对全球化市场建立战略性认知。中国产品在质量上已经接近国际水平,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同时一部分海外市场存在审评速度快于中国的情况。根据获批时间的不同来通盘规划产品在全球的申报布局,可以尽早的实现当地市场销售并创造现金流。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并非单选题,而是相互促进、通盘战略的开放命题。
康联达注册负责人何敛在东南亚审评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他的观点则让我们对出海东南亚,甚至放眼全球有了更精准的时间判断。他认为,东南亚并非一个孤立的市场,其暗涌中烈火烹油的研发情况正是过去5、6年中国药物研发蓬勃发展下的产能溢出所导致。同时,在美、欧、中、日任何一个市场有顺利获批的产品,在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的东南亚市场都能够取得审评速度上的巨大优势。这个现状和两地市场的时间差,可以为团队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引。
此外,在多数企业都着眼于全球化的当下,多位嘉宾也都表示,一定要在最早期就要确认实验报告高质量且符合标准、带着审评的思维做好注册资料整理、中英文的研发记录、工艺要求的提前调研等关键问题。
日程过半,医疗前沿转化的图谱便已铺展开来。而下半场的分享,同样令人期待(可通过“君联资本”视频号回看会议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