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注科研成果转化,与早期医疗项目共成长——“橙长计划”正式启航

作者: 樊钰纯 2022-07-21 09:11

科研成果转化的热度似乎正在变成某种共识。

 

但从一个初期的科学构想,到实验室成果,再到成果转化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并实现产业落地,这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科研人员、科研院校、投资机构、医疗企业、创新生态园等多个元素。如何将这些创新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并最大限度发挥各自应有的价值,是当前摆在我国科研成果转化前进道路上的重要课题。

 

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由个体化诊疗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指导动脉网、VB100、动脉橙果局、蛋壳资本、联合君联资本、红杉中国、经纬创投、启明创投、弘晖资本、创新工场、中科创星、薄荷天使、阿斯利康、碧迪医疗、波士顿科学、歌礼药业、奥咨达13家产业合作伙伴联袂推出科研成果转化医学创新系列品牌活动——“橙长计划”。

 

2022年7月15日,“橙长计划”线上发布会圆满召开。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科研办主任黄志军三位嘉宾为发布会致辞。他们一致表示,我国医学创新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科研院校和市场化机构对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然而医疗领域成果转化涉及的环节和参与要素众多,对技术本身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把散落在科研院校、产业里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是当务之急。而这,正是“橙长计划”的责任与使命。

 

“橙长计划”是什么?


在医疗领域的“巴斯德象限”里仍有很多困境需要解决。当下,科研成果转化急需寻找一股联合共创的力量。

 

动脉网VB100副总经理魏小琳表示,希望通过“橙长计划”一系列的活动,包括项目征集、专题交流、项目路演、知识培训、专项孵化等,链接科研院校和产业机构,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项目展示与合作交流的场域,推动更多成果落地。

 

5b5abff986d066ff2da9989cadc176c.jpg


关于“橙长计划”的未来规划和目标,魏小琳指出了三点。

 

第一是推动行业共识。现如今,虽然国内的转化热情高涨,但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比如还有很多科学家不了解成果如何做转化;区域的转化发展水平怎么样;最前沿的转化经验有哪些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橙长计划”推出了三项主题报道:科学家系列访谈、未来医疗创新100人报道、科研成果转化系列活动报道。目前,动脉橙果局已经访谈了45位科学家,与77位科学家面对面建立了联系。后续,动脉橙果局会持续关注国内外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活动进度,报道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同时,还会组织交流活动,同步最新的创新实践。

 

第二是促进中国实践。“橙长计划”旨在探索出更多的成果转化路径与模式,进而又反向推动创新力的发展。魏小琳表示未来将面向全国发起一系列的项目评选与征集活动,包括输出国内聚焦医学创新的系列奖项,征集科研成果转化的优秀案例。

 

第三是协同创造价值。“橙长计划”通过促进不同利益方的协同合作来实现更大价值。围绕这一目标,将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活动。

 

第一个方面是搭建以区域为核心的项目展示和交流平台,取名为“橙长计划城市专场”。就这一活动,魏小琳透露今年下半年将会组织十场“橙果行”,同时,10月和11月还将开展两场区域的专场活动。

 

“橙果行”的目标对象包含两类:一是来自高校院所的专家、成果转化负责人,二是产业方的投资人,包括孵化器的负责人,赋能机构等。双方将围绕课题研究、临床需求、成果转化以及项目展示来进行交流。

 

城市专场主要是以区域为核心的成果展示和转化经验的交流,每一场共两天,第一天是线下,分为三个板块:橙长论坛、路演专场、圆桌交流。第二天是线上,设置全国专场和海外专场,每场都会展示五到六个项目,可以丰富区域项目的多元性,提供创新的经验。

 

第二个方面是举办聚焦成果转化的峰会品牌——“橙长峰会”。“橙长峰会”的核心是呈现全球海内外在政策、技术、临床、市场等多个维度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帮助从业者更全面的了解转化创新的趋势。

 

魏小琳透露,在峰会上将公布“橙长计划”一年的优秀案例征集结果,发布年度系列的奖项和报告。她希望“橙长峰会”未来能够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医学创新领域的行业风向标。

 

第三个方面是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培训、投资和孵化的平台。魏小琳表示,之后将联合相关机构,针对创新与转化各个环节的疑点、难点和痛点,开设系列的公开课程,帮助科学家们系统地学习转化的路径,打造专业的成果转化知识分享平台,同时联动更多资本加速项目孵化。

 

科研院校与投资方共话成果转化发展新趋势


在医疗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接力跑中,科研院校和产业方无疑都担任着传递接力棒和加速冲刺的重任。但囿于体系束缚和交流“鸿沟”,当前,我国在医疗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大都处于起步阶段。

 

作为创新的源头,科研院校如何寻找到更优的成果转化路径?作为成果转化的深度参与方,投资机构又如何入局早期项目?

 

为解答这些疑问,中南大学知识产权中心湘雅医学部主任方丽中科创星合伙人于翔分别从科研院校和投资机构的角度进行了有关成果转化的主题分享。

 

方丽主任对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上的发展趋势及优化方式进行解读。


ea4f988fcf3d7b09ede856733ab0f86.jpg

 

她指出,目前医疗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存在三个趋势。

 

首先是国家成果转化政策日趋完善,对科研创新的投入稳步增加,涌现了许多成果转化的典型机制和模式。其次是社会各层面对成果转化的广泛参与,包括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医疗协会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产业机构开展的专项活动。

 

最后是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医学成果转化的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国家科研基金和社会资本在前期介入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获得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

 

在探寻更好的转化路径上,方丽主任分享了湘雅的尝试:先在芙蓉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再将产生的成果投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概念验证和转化,之后再将其转到国家医学中心开展临床验证和推广。湘雅获批的这三大国家级平台,无疑形成了成果转化闭环。

 

同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后续可以成为独立法人,其在成果转化流程,资金分配比例,企业合作等各方面都优于传统事业单位的模式。


中科创星合伙人于翔针对目前投资机构对早期市场的关注进行剖析。


13a1a03db5b613783b8bfaf2610f0fc.jpg

 

他认为,资本聚焦早期医疗项目的原因有四。

 

一是科创板不爱“license-in”,PD1的困局倒逼资本关注原始创新;二是中国科研输出位居全球第二,海外优秀科学家回流,正孕育巨大的转化潜力。三是投资人有关医学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四是离不开审评流程的优化和临床专家的大力支持

 

此外,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也在不断精进,从以前投title、投光环的“线性逻辑”转变成对技术的可行性和商业模式进行全方位评估的“立体逻辑”。

 

就投资机构如何选择介入成果转化的时间点,于翔坦言:目前医疗领域的一、二级市场比较低迷,中后期投资机构的收益缩减,逐渐开始投早、投新。

 

这一趋势迫使原先投资早期的机构只能往更早期走。面对投资机构的“抢人大战”,可以借鉴Flagship深度孵化的成功经验,从科研创新到投资融资再到商业化运营,给科学家提供全流程的“软件”和“硬件”支持或许是未来投资机构的发力方向。

 

科研院所与产业方的焦点对话


作为“橙长计划”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之一:科研院所与产业方如何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又如何更好地展开合作呢?

 

为解答这一疑惑,“橙长计划”线上发布会特别搭设圆桌讨论环节,并定向邀请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院长范晓东、北京大学医学部产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沈娟、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葛健军、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华、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戚飞、红杉中国副总裁陈轩泽、阿斯利康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总监陈锴、动脉网联合联合创始人毕元锋就“科研院校与产业方的各自需求与合作模式”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1a82180ff44d721b373c02c6f0cc84c.jpg

 

作为在成果转化领域扎根多年的“老兵”,范晓东教授更聚焦于成果转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他希望,我国成果转化政策应该紧贴真实需求,例如在缩短审批流程上下功夫,从而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作为科研院校代表,沈娟、葛建军、陈华三位嘉宾都一致认为科学家在成果转化过程之中缺乏商业化思维,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经理人来带动科学家进行成果转化,或者是创业。

 

葛健军谈道,科研人员要与技术转移人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正认识到产业方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沈娟认为,对科学家来说,在成果转化过程之中,如何链接好科研端和产业端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这需要产业链多方共同参与解决。

 

陈华则强调了科研院校特别缺乏具有商业素养的产业人才,她表示,从项目到初创公司,从产品设计和公司发展规划都需要产业人士来推进,帮助科学家争取到更多的融资机会。

作为投资机构代表,戚飞、陈轩泽、陈锴三位嘉宾用一种产业化的思维,清晰铺开了当前医疗早期投资市场的痛点和逻辑。

 

戚飞认为,在成果转化中,科学家与产业的鸿沟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科学家主要关注全球最新的技术领域,对市场和应用场景不熟悉;而产业则是按特定的市场规律和需求进行管理,且对执行力要求非常高。

 

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产业界和资本界还不够成熟。以投资人为例,中国的生物医疗投资刚发展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投资人消化原始创新技术也是有一定难度难的,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还在专业维度上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技术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市场定位。

 

陈锴则表示我国的科研成果机制体制和文化氛围都还在发展,正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从科研院校的角度出发,陈锴建议在成果转化模式上取长补短,同时缩短与产业方距离,实现灵活对接。

 

另外在领域上,陈轩泽重点提及了医疗器械领域。在他看来,在中国医疗器械“内卷”时代,供应链端的产品质量控制以及物料成本下调,将成为整个行业竞争的核心。此外,医生、科学家和产业界之间的合作壁垒急需打通,以位于上海张江的红杉中国脑科学孵化中心为例,就是致力于打通医生端、科学家端和创业者三方来实现桥梁作用。

 

“橙长计划”扬帆起航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单点的突破,也需要认真去做。

 

虽然我国在成果转化上历经了漫长的发展,但是转化进程还是相对缓慢,仍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尚待解决。当下,把散落在各个院所、机构和产业里的创新力量,通过一个共同的使命连接在一起,是一件值得努力去做的事情。

 

于是,“橙长计划”诞生了。

 

“橙长计划”在温暖的橙色里凝聚智慧、推动新项目的生根、发芽。它将与企业、机构、院所一起,通过项目征集、主题分享、圆桌讨论、专题交流、项目路演、知识培训和专项的孵化等组合方式进行项目地聚集和展示,以期能够帮助科研成果从论文、专利走向产业,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期待“橙长计划”与大家一起共成长,同创造。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樊钰纯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樊钰纯

共发表文章27篇

最近内容
  • 专访北京协和医院赵潺:研发多种国际首创的眼病精准诊疗体系,多项产品已定型

    2022-11-01

  • 专访国际外科学院院士黄建忠:首创“双型导管+膨胀麻醉用针”,降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准入门槛

    2022-10-24

  • 专访北京潞河医院赵冬:基于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可全天候检测糖尿病足的智慧袜直击400亿元大市场

    2022-10-20

上一篇

这类数字疗法将要起飞,数百亿美元市场规模谁将占据先机?

2022-07-21
下一篇

聚焦医疗领域创新与转化主体,技术端与产业端如何实现同频共振?

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