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BioBAY往事:一群人的流动,一座城的变迁

作者: 朱雪琦 2022-09-21 10:00

image.png


2007年,从苏州火车站打车,出租车师傅大概率不会知道,生物纳米园在哪。2010,开车沿着星湖街从北向南开,一路上都不会遇到红绿灯。差不多两年左右时间里,BioBAY C1栋整个地下车库,只有纳微科技两辆车。

 

现代人关于城市变迁的记忆,很多和道路和车有关。但是,人和车都是慢慢多起来的,很难说清楚具体的时间节点。吉玛基因创始人张佩琢也不记得从哪年开始,星湖街就开始堵车了,或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在BioBAY要找一个车位,变得困难起来。

 

江必旺的纳微科技入园就拿了一个独栋楼C1,“我们也用不上,一开始一层楼就够了,但是后来每年增加一层,三年左右就用完了。”三年前,江必旺想再成立一个子公司,在BioBAY已经很难找到地方。

 

张佩琢、江必旺等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刚刚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时候,园区的房价才五六千块钱。独墅湖边的月亮湾,刚刚有房子建起来的的时候,房价也才一万多。那时候很多人觉得地方太偏,没买,现在已经涨到了四五万,独墅湖边也成为了苏州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过去20多年里,中国是世界造城热潮的中心,而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造城热潮的中心。独墅湖边大部分城市景观都是新建造的,这个新的城区需要迎接科学产业的到来,要满足踌躇满志的中产阶级的需求和渴望。

 

15年间,怀抱梦想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来,城市的高楼一栋一栋地建。回头看,那真是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那也是一去不复返的,创业者、建设者们的纯真年代。

 


1便利店的14年



几十平米的便利店,最能见证这15年里,人的流动。

 

2008年,苏州大学毕业生蔡轩半年就厌倦了日常的上班族生活。她喜欢冒险。便利店是一种新兴产物,在BioBAY ,她开了第一家便利店。

 

当时的BioBAY太荒凉了,直营店开不过来。蔡轩自己投资,开了加盟店。来现场看的时候,招商员给她展示沙盘,告诉她,园区规划很好,未来这里将是生物医药产业的聚集地。看完以后郑重的说,“在我们这开店有一个特点,不要房租。”当时,在闹市区,一家便利店一年的房租已经高达十几万。

 

蔡轩不懂产业,只关心未来园区到底能有多少客流。最开始,整个园子也就三四百号人。蔡轩的第一家店开在 A2 楼的一楼的食堂里。面积大概几十个平方,放了几个货架。

 

开了几个月后,搬到了新建成的商圈鲜橙广场,那是BioBAY 至今唯一的商业广场。后来鲜橙广场餐饮企业变多,便利店又搬到了B2楼的101单元。刚搬来时,门口连路都没有。蔡轩告诉了BioBAY 的负责人,谁也没注意,一晚上,路就修好了。

 

第一年,蔡轩感觉,自己一直都是在不停拓荒。2010 年,便利店的来客量、营业额开始有起色; 12 年人多了起来;15年,蔡轩开的第二家店;现在,一家店平均每天的客流能达到七八百人次。

 

需求量在变大,顾客的需求层次也在变化。10多年里,便利店换了5次装修。一开始像小超市,卖日常用品。慢慢的,货架越来越少,餐食变多,主要服务园内上班族的早餐。

 

有一段时间苏州咖啡店流行,蔡轩也买了几套大红沙发放在店里。她发现,很多园内的创业者,都愿意在红沙发上坐下来聊聊。

 

2012年,蔡轩生孩子前,都是自己收银,她觉得跟顾客有情感纽带,“大家都是一起大肚子一起生小孩。”一些老顾客想买什么,不用说,她都知道。和公司行政的小姑娘走得比较近,她也听过公司内的一些“八卦”,诸如行政人员慢慢逆袭成为公司合伙人的励志故事。当然,也会有公司经营失败,突然搬走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来买东西的,很多都是大佬。”蔡轩也见到了很多大佬们生活中的另一面。

 

一家企业的创始人,每次来都要买一条最贵的烟。她的便利店卖得比外面贵, 700 块钱一条,其他人一听 700 块,都会讨价还价,只有这位创始人从来不吭声。店员之间开玩笑,称呼他是“款爷”。

 

蔡轩还发现,高层领导往往吃东西简单专一,甚至能做到数年来一模一样。她印象最深的,是丹诺医药创始人马振坤博士。马博士工作很勤奋,每天差不多七点半就来上班,晚上加班到很晚,到店里就是买一根玉米,买了七八年。

 

在蔡轩见过的所有老板里面,“他是最像科学家的。”

 

马博士吃的玉米,一直都卖三块九。特色关东煮,也一直卖到现在,还是那个口味。 14 年前,一块钱一粒,现在还是一块钱一粒。

 

早年的大佬,却慢慢不来了。买烟的“款爷”搬去了二期。很多企业,孵化大了以后,就迁到二期和三期。夏天,蔡轩批量给一些公司送饮料,送着送着就发现他们换地方了。

 

只有在朋友圈里,她还会看到园内企业一些动态,尤其是企业上市的时候最为热闹。

 

 

2车坊的饭局已成往事



距离蔡轩便利店约3公里的车坊,则留下了很多BioBAY人的创业和奋斗记忆。

 

开拓药业创始人童友之回忆,创业初期缺钱,为了钱烧得慢一点,公司的实验不能做得太快,他和派格医药创始人徐敏等人,几乎每天五六点钟就打卡下班。下班后,三四个人就相约到车坊的大排档吃饭。

 

车坊原是吴淞江边的一个著名的水乡古镇,曾经是吴县第三大镇,因为距离BioBAY仅仅三公里左右的距离,是很多人到BioBAY工作后,租房的第一站。

 

2010年前后,车坊的拆迁房,一个月只要四五百元,就可以租到一个两室一厅。童友之和另外一个创业伙伴租了两室一厅,一直住到 2015年前后才买房。

 

饭局的常客,还包括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盛世泰科创始人余强、派格生物创始人徐敏等人。他们差不多都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大学毕业生,后来出国读书,到美国的大型外企或者生物制药企业工作,再回国创业,把公司落户在BioBAY里。

 

一群经历和理念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共鸣。特别是当时,大家创业处境普遍都很艰难。余强记得,是童友之提议,要报团取暖,“互相之间没有钱能够支持对方,就做做心理按摩,相互鼓励,倾诉苦恼,提供感情支持。”

 

车坊的饭局,可以算是心理按摩。当时,做纳米微球的纳微科技,入园两三年就实现盈利,需要交税,在别人都在为生存而发愁,江必旺“抱怨”税交的太多。“凡尔赛,老是气我们。”童友之笑着回忆起当年的往事。

 

当然,也有切实的相互帮助。派格医药曾在2011年和2014年获联想之星两轮投资,共200万美金。之后,徐敏将联想之星介绍给了童友之,在开拓药业2012年天使轮融资时,联想之星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机构。

 

江必旺、童友之、余强都是是北大毕业生,在BioBAY的创业圈子里,北大人不在少数:博瑞医药创始人袁建栋、天演药业的罗培志、海狸生物创始人任辉、晶云药物创始人陈敏华等都是北大校友。

 

“园内有4家北大人创办的企业上了科创板,另外还有2家上了港股和美股。”江必旺骄傲地说,他现在所在的纳米城,包括纳微科技在内,敏芯股份、纳芯微,三家上市公司创始人全是北大人。

 

北大人为什么在苏州工业园区成功了?除了化学、生物学科实力强之外,也离不开人才吸引的圈层效应。光是江必旺,每年都会引进一些北大校友来苏州创业,“到现在起码引进了十几家。”


北大社圈活动、商会活动也越来越活越,圈层效应带来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

 

当然,人才来了,公司壮大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园区的房价也开始飙升。车坊密密麻麻的拆迁安置房淞泽家园,已经发展到了8期,仍是很多产业园区的上班族租房的廉价选择,但是每月的租金已经翻了5倍不止,两室一厅的单间已经涨到了2500元左右。

 

人们目睹着,独墅湖边的一片荒地,如何平地起高楼,贸贸然兴起一栋栋居民楼,铂悦犀湖、花语江南、星湖公馆,连成了一片高端社区,围绕着独墅湖启月街1号的人才公寓菁英公寓,成了苏州科教人才最为聚集的生活区之一。

 

再后来,西南方向的尹山湖板块崛起,更多房子鳞次栉比地建了起来。地铁2号线的延长线也通到了独墅湖,从尹山湖坐到月亮湾,只有3站,不到10分钟。尹山湖成为更多园区上班族的经济适用之选。

 

车坊的饭局已成往事。很多创业者感概,大家刚来的时候,关系比现在要近得多。并不是富贵相忘,只是公司越来越大,创业者也越来越忙,行程表排得满满的,再也不可能下午5点就打卡下班。

 

“以前还能喝酒聊天,现在园区的这些老总经常到处跑。大家其实不是不见,而是因为时间成本很高。”贝康医疗创始人梁波感概,“你走得越远,可能就会越孤独。”

 

而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工业园区向南开疆扩土,古镇车坊作为行政地名,也已经“不复存在”——2012年12月后,正式挂上了“斜塘街道”的牌子。

 

这些似乎是一个园区不断扩大,在人情味上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3离开的,留下的



园内企业圣诺医药有两位13年的员工。

 

负责人事行政工作的Vicky和负责临床前研发的Kelly,分别在2009年5月和7月来到BioBAY。

 

Kelly是山东人,2009毕业于东南大学,她的同学们毕业后大多去了传统药企,特别是南京本地的先声药业最受欢迎,但是她却选择加入了一个小核酸创新药公司。

 

她的工作是开发可以往IND推动的项目,在她看来,这是“纯粹的新药开发”。Kelly亲历了圣诺医药第一个小核酸药物的临床IND申报,历时2年半。作为申报资料上的联系人之一,她天天都在盯着CDE 网站,留意最新的消息。每个审批进度的更新点,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可以说,她全程参与了从第一个实验到申报的全过程,这给她的成就感超过所有。

 

在圣诺13年,她的心里还是有一个小小的执念,要把药推上市,“我以后可以自豪地说,这个药是我开发出来的。”

 

Vicky是扬州人,中国药科大学毕业。负责人事行政工作的她,最清楚公司的变化。10多年里,圣诺医药的员工规模从最初的七八人发展到如今的60多号人。

 

他们经历了很多个第一次:圣诺医药成立后正式招聘的第一批员工,当时公司只有12个工位,没有坐满;苏州园区人才公寓的第一批入住者,那时候,菁英公寓刚刚建好,BioBAY就组织员工参观申请,两室一厅的装修新房,一套一千元左右,大家看完,都觉得“真好啊”。

 

Kelly的孩子还是独墅湖幼儿园第一批入园的宝贝,后来,家长们在一起聊天才发现, 很多人都在BioBAY里上班。

 

当然,15年,人来人往,有人坚守,也有人离开。但大多数人,都在苏州生物医药的圈子里流动。

 

特别是创园11年后,2018年,BioBAY迎来了发展小高峰。人才更加频繁在生物公司、各个企业和资本之间流动了起来。


同年,麦肯锡一份咨询报告介绍国内的产业园区案例,只提到了BioBAY。这份报告引了华润一位员工前来苏州调研。这次印象深刻的调研,在这位华润的员工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后来她从老牌央企辞职,苏州成为了她投入新兴产业的第一选择。

 

最令人感慨的是,15年,BioBAY的人才吸引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早年,张佩琢在招聘网站上,很少看到有医药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才把苏州作为首选工作地,不得已,他招人的时候只能先在上海入职,再慢慢吸引到苏州。

 

等到了2018年,园内企业思纳福创始人盛广济从北京到苏州创业,北京公司里有接近30位的员工跟着他一起到了苏州。“还有一批一起创业的朋友,我们不约而同都来了苏州。”他回忆,“刚开始京苏两地办公,有一段时间在高铁上偶遇,很意外,才知道大家都是去苏州。”

 

苏州生物医药的人才圈子越来越大。城市的人才结构、人口结构,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故事总有不同的版本,但有一些感受只属于个人


 

现在,当人们讲起BioBAY这15年,故事总是有不同版本。但无论局外人如何好奇这15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一些感受只属于亲身参与的每一个人。

 

作为一个新药公司的创始人,童友之最大的感概是,“总是很艰难。跟其他创业者不一样,十年可能都赚不到一分钱,而且你也不知道将来是否能盈利,哪一天能盈利。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行业。”

 

但是正因如此,每一个创新药企的创始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企业的出路。“追求创新的欲望非常强烈,想寻找机会的欲望会非常强烈。”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充满神采。10多年前,在上海新天地的咖啡馆,他和派格生物的创始人徐敏第一次见面,徐敏劝他坚决不要创业。倏忽已经10多年,如今他的企业已经上市,但是还在寻找创新的出路。

 

江必旺则记得,自己刚到苏州的时候,还很年轻,经常被误认为是学生。后来创业,有点愁白了头,特别是公司上市,愁得更多了,难有情绪释放的时候。

 

还有一些感受只属于梁波,“我们这群人回国以后,就是个试错的过程。你试了100次,可能99次错了一次对了,你坚持下来就赢了。”他创业10年最大的感受是,“能力是逼出来的,成功是熬出来的。”

 

余强则和我们讲了一个对他触动很大的故事。

 

特立氟胺是盛世泰科研制的一款治疗罕见病多发性硬化症的首仿药,余强当时预估中国的患病群体规模可能只有小几万人,但是2014年,该药刚提交IND的时候,苏州电视台等当地媒体做了报道,“很多患者打电话给苏州电视台,被搀扶着走到我们公司来要药。等我们的首仿药准备报NDA的时候,我们在药监局的联系电话,被患者都打爆掉了,天天来问这个药什么时候上市。”

 

后来,生物医药行业对公众生活的重要性,因为一场出人意料的重大疫情,被人们看得更清楚。纳微、开拓、海狸生物等企业和新冠相关的产品,在疫情下,开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了紧密的联系。

 

对于Kelly和Vicky这些在园内工作10多年的普通员工,从学校毕业到成家立业,BioBAY意味整个青春和奋斗。

 

没有人能够统计出,这个城市里、工业园区内,有多少人从事着Kelly和Vicky这样的和生物医药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工作。面上的数据是,仅仅是BioBAY内的企业,就约为350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历史上,产业变迁总是带来人的流动。无论是淘金移民潮,矿业移民潮,还是后来制造业兴盛的苏州,成为一大劳务输入城市。BioBAY 15年,背后更具人情味的部分,是人流动的15年——一群人,前往苏州,通过科学证明自己,也帮助科学慢慢取代实体制造业。

 

苏州工业园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在这个科技园区和周边的社区紧密结合的新城区里,无论是创业者、科学家、还是产业生态圈、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享有一个平实却能安居乐业的环境。

 

他们也的确在这座新城区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孩子在这里长大,成为了新苏州人。他们对这座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记忆,未来也将纳入苏州的城市记忆刻度中。

 

一个科学的城市建设,城市的科学性建立在人情味之上。在苏州东南的独墅湖边,一个新的城区在15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一种崭新的生活可能在这里展开——这才是BioBAY 15年的发展图景里,最令人感动之处。


相关赛道 生物制药
文章标签 深度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朱雪琦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江苏医疗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图谱:生物医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壮大,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远大医药、波士顿医学双雄对立,国内企业如何“钇”己之力对抗肝癌?

数字疗法2022年会怎样?这11家业内企业这样说

苹果、华为、华米降维打击,这个百亿医疗赛道迎来大变局

朱雪琦

共发表文章25篇

最近内容
  • “寒冬”观察:第五套标准暂停,创新药企的倒闭并购还没有大规模发生

    2023-11-02

  • 礼来入局再次释放信号,大药企多了一块必争之地

    2023-10-27

  • 分析77家上市biotech的研发生产力和投资回报率,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

    2023-06-26

上一篇

专访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果吉尔锑:布局智能终端,普及专业且系统的儿童早期照护服务

2022-09-21
下一篇

将肾脏芯片送入太空,这家类器官领军企业在探索哪些可能性?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