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药市场中,补体药物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但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复旦大学教授胡维国从事补体研究近20年,2017年他正式迈入产业界,创立了上海康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康景制药),专注于补体系统的创新药物研发。康景制药目前已经打造了十余条FIC补体药物管线,其全球全新靶点的补体抑制剂CG001已获得中美IND批件,公司也获得了包括红杉中国、雅惠投资在内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2005年初,胡维国来到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浓厚的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氛围早已在他心中留下烙印。现在,他正度过身为复旦大学教授的第12个年头。他代表了我国一批希望通过成立公司让技术落地、惠及患者的科学家,他们拥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功底和具有开发潜力的产品或技术,但同时也面临着创业的诸多挑战。
近日,动脉新医药专访了胡维国教授,从他的视角来看看,从科研到转化,如何做补体药物在全球领域的创新突破。
在创立康景制药前,胡维国一直从事着科研工作,但创业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埋下。2005年,他开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所处的转化研究实验室(Lab for Translational Research)拥有20多名博士后,长于把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并有多款原始创新药和诊断试剂进入临床应用。“以前我一直觉得做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直到我看到实验室的很多同事都成功实现了转化,这给了我很多信心”。在哈佛大学的5年多时间里,他坚持做转化研究,成功转化了多个项目。
2010年,胡维国从波士顿回到了上海,成为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一名教授。上海曾是陪伴他度过整个学生生涯的城市,他曾先后在第二军医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求学,归国后又在这里开启了新的工作篇章。谈到为何选择复旦大学,他说:“当时我投递的求职单位基本都给了我offer,最终选择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主要是因为它十分支持转化医学研究,这和我的理念十分契合。”
随后的七年,胡维国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潜心于补体药物的研发,共研发和推进了十多个FIC补体药物。随着科研成果不断积累,胡维国最终于2017年5月,在张江药谷创立了康景制药。
胡维国对自己的研究十分自信,但从学术界到工业界并非易事,有许多需要跨越的沟坎,其中一个便是从小试到中试的工艺。胡维国说:“学术界做1升、2升没有问题,但很难实现工业上的200升”。不过,得益于联合创始人徐霆博士丰富的工业化经验,康景制药这一难题得以解决。
目前公司已经和康宁杰瑞、夏尔巴生物等企业,复旦、中科院、交大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10月,康景制药启动了1500平米的新址,公司团队的规模也已逐渐扩展到30人左右。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一组激活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当补体系统异常激活时,可导致细胞和组织损伤,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然而,由于复杂的理论体系,高难度的技术操作,补体药物研发形成了较高的壁垒,补体领域上市的新药屈指可数,目前全球仅有5款补体抑制剂获批上市,国内尚无可及的补体药物。
不同靶点的补体药物面临或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或感染风险较高、或生产成本较贵、或治疗费用高昂等诸多挑战。为此,康景制药从长年大量的科研积累优势出发,瞄准全球全新、补体潜在最优靶点C3b,开发了1.1类细胞靶向性补体抑制剂CG001,有望克服上述诸多不足。
Ia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极低剂量的CG001即可达到近30%的补体抑制效果,且安全耐受、无免疫原性。“CG001结合C3b靶点,补体的3条激活途径均被阻断,激活所产生的所有致病活性产物也均被阻断或抑制,补体抑制效果最优。”胡维国表示,CG001通过与C3b高效结合,特异性地结合于被补体攻击的细胞表面,因此具备特异的细胞靶向性,使得临床用药量更低、副作用更小、给药周期更长。
虽然C3b靶点具备巨大的研发价值,但开发难度极大,目前全球研发该靶点补体药物的企业非常少,康景制药有望填补C3b靶点补体药物的空白。
据了解,CG001于今年9月获得了FDA的IND批件,现已在北京协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完成了多中心Ib患者入组,预计11月底可完成患者首次给药。随着研发的进展,CG001将可能为患者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案。
通过搭建技术平台为药物研发铺路,康景制药已搭建多个专有补体技术平台,包括完善的补体基因敲除小鼠平台、补体相关疾病动物模型平台与补体活性检测平台等。基于公司专有的技术平台,康景制药的产品管线已覆盖了十余款全新靶点的补体抑制剂和补体激活剂,管线开发既扎实又具备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补体药物的适应症方面,胡维国强调:“虽然目前上市补体药物获批的适应症都是一些罕见病,但其实补体药物在多发病和常见病领域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康景制药采取了从罕见病“孤儿药”入手,扩展到大病种的战略。希望逐步拓展药物治疗适应症范围,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实际上,补体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虽然非典型溶血尿毒症综合征(aHU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等获批适应症均为罕见性自免病,但自免病共有数百种类型,更包含许多大病种,因此自免病药物领域具备巨大的市场空间。在通过PNH、aHUS等罕见病验证技术和产品后,康景制药未来将进一步将公司补体抑制剂的适应症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常见和多发性自免性疾病领域,诸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自发狼疮性肾病、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强直性脊柱炎、年龄相关视黄斑变性等。此外,公司还布局了补体激动剂产品,用于肿瘤的治疗。
胡维国表示,全新靶点的研发,虽然常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想象空间。着眼于我国生物医药的未来发展,我们终究要迈出原始创新这一步,研发出中国人自己靶点的创新药。
“新的靶点和新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创新”。得益于国家政策对科学家创业的鼓励与支持,再借助于资本的力量,特别是大量从国外大药厂回国,有着丰富药物研发与管理经验的前辈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推动着我国医药行业正在往源头创新转型升级,资本的投资方向也正在转向早期原始创新。
康景制药凭最初天使轮融资1000万元人民币,就成功拿到了全新靶点创新药CG001的中国CDE临床批件。在完成由红杉中国和雅惠投资共同领投的近亿元A轮融资后,今年又获FDA临床批件,目前临床进展顺利。胡维国表示,这一切除了自己在补体研究领域中长期的科研积累外,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与鼓励,以及资本市场的信任与助力。
目前公司计划启动A+轮融资,此次融资部分将用于现有管线临床开展,主要用于储备管线研发投入,以及进一步加强公司团队建设等。
在哈佛大学的那段时光,胡维国感受到了波士顿浓厚的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氛围,他向动脉新医药介绍了哈佛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体制,也回忆起自己的很多专利在这样的体制下成功实现转化的故事。
为了帮助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尽快获得市场认可,哈佛大学的转化办公室每年会精心组织挑选10个核心专利,印发成个小册子,并在圣诞节前一周组织晚宴,邀请全美的投资机构参会,然后公开推荐这些专利,“我的专利当时也被挑选了,排在第二位,后来也顺利转化了”。胡教授介绍,专利成功转让后,如何进行股权分配,哈佛大学也有完善的制度规定。
如何建立完善的扶持创业体制,激发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使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更快走向市场,实现商业化,造福患者,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与此同时,我国创新药产业的整体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越来越多像胡维国一样的科学家选择投身产业界,希望为我国创新药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