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GPCRs(G蛋白偶联受体)之后,膜蛋白离子通道(Ion Channel)被认为是第二大类药物靶点。作为一类广泛的蛋白复合物,离子通道使各种离子在细胞内部和细胞外介质之间交换并加以调节,以保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与大量疾病相关,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及癌症等。
尽管离子通道一直是全球药物研发的热点,但在药物研发的长河中,区别于GPCRs的万人空巷,离子通道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许多上市药物也存在着“选择性较差、毒性较大或疗效欠佳”等缺陷。
“离子通道是药物设计中的一大难题,原因在于膜片钳电生理技术的操作难度很大,技术壁垒非常高,且其选择性抑制剂设计也具有难度,药物缺乏特异性会对其他关键的、结构类似的离子通道产生负面影响。”北京爱思益普创始人兼总经理李英骥说。
2010年,回国后的李英骥与闫励共同创办爱思益普,最初集中于围绕离子通道的技术开发服务。目前,爱思益普关注的靶点已从离子通道拓展至GPCR、激酶、核受体等,覆盖肿瘤、免疫、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代谢等疾病,涵盖从靶点发现验证、先导化合物筛选、优化到临床前候选分子阶段的创新药一体化生物学服务。据透露,2023年以来爱思益普订单量不断增加,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150%。另外,近日爱思益普也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发展势头迅猛。
爱思益普创始人兼总经理李英骥 受访者供图
13年,从“Ion Channel Explorer”到“Innovative CRO+Explorer”
“创办初期我们聚焦在离子通道上,一是由于国内当时严重缺乏关注该靶点的创新企业,二是这与我们的研究方向可能更相关。”联合创始人之一李英骥是吉林大学理学博士、德国吉森大学(Justus-Liebig University of Giessen)心血管医学博士,另一位创始人闫励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领域疾病,而神经系统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正是离子通道聚焦的领域。
但彼时国内尚未兴起创新药研发热潮。研发创新药的药企少,更遑论关注到离子通道的企业。基于这种现状,爱思益普蛰伏近五年。2015年,被称为中国创新药历史上最重要的“44号文”《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出台,对仿制药和创新药进行重新定义,开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符合定义的创新药亮起“绿灯”。
乘着这股东风,爱思益普业务走上正轨。截至目前,爱思益普为600家以上的国内新药研发机构提供服务,每年有数百个项目进行新药临床研究(IND)申报,多个项目通过NMPA的现场核查。“经过几年的发展,爱思益普的业务范围早已不局限在离子通道技术上,不仅包含了诸如GPCR、激酶等更多靶点,也覆盖了大部分早期药物发现、药物筛选工作,已经不太适合继续使用‘Ion Channel Explorer’这个英文名称了。”李英骥说。
2022年,爱思益普正式将英文名称“Ion Channel Explorer”修改为“Innovative CRO+Explorer”(创新型CRO+的探索者),赋予爱思益普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我看来,CRO并不局限于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也需要更有创新性。我们希望将爱思益普打造成具有差异化的、创新的CRO公司,这也是CRO+的含义。”李英骥补充道。
新药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多个阶段。在李英骥看来,除了临床前的药物发现阶段,后续的开发流程都需要依据法规或规范进行作业,创新性只能在药物发现阶段出现。因此,爱思益普通过不断挖掘新靶点、开发新技术来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前沿的服务,“利用独立开发出的新靶点、新技术,我们希望能够为创新药企指出新的研究方向、拓展研究领域,同时结合新技术进行开发,包括蛋白组学、结构生物学、生信技术以及AI。”
积累近1500个成药性靶点,多技术平台助力全流程新药研发
从离子通道这一靶点出发的爱思益普,基于AI和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DEL、类器官、蛋白组学等多学科打造成了靶点驱动的药物发现生物学一体化平台。其中包括丰富的靶点库和全流程生物学服务。
截至目前,爱思益普掌握130多种离子通道、150多种GPCR、1000多种激酶和酶学靶点、1000多种细胞系(其中包括800多种人类细胞系,涉及30+癌种)、40多种核受体筛选细胞系及验证方法,涵盖近1500个成药性靶点,并包含难成药靶点以及CNS领域的特色靶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已经具备13年开发经验的离子通道外,爱思益普在激酶和酶学、GPCR等种类的靶点开发中能够针对个性化需求提供完备的定制化服务。其细胞平台,不仅用于评价候选化合物对人类不同癌症的治疗效果,也可用于评价已知靶点未知适应症的测试化合物筛选以及定制化服务。
同时,爱思益普开发了多种技术平台覆盖早期新药开发的全流程,包括体外肿瘤细胞筛选平台、体外免疫平台、神经科学平台、心脏药理学平台、肿瘤免疫体内药理平台等。
“疾病方面,我们集中于两个大板块,一是肿瘤和免疫,具备极其明确的临床需求,也是业内攻坚的重要领域。”李英骥说。在肿瘤和免疫领域,爱思益普针对性建立肿瘤免疫体内药理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模型构建方法,利用丰富的技术手段对不同动物模型及同一模型不同适应症进行评价,包含肿瘤疾病、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等。
“其次就是从创业之初便关注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在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中我们已经积累了13年的开发经验。”李英骥告诉动脉新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爱思益普建立了从靶点、细胞、离体及体内水平的一体化神经科学药物筛选平台,涵盖癫痫、退行性疾病、脑卒中、疼痛和神经炎症等疾病领域。此外,爱思益普还建立了心脏药理学平台,可用于评价待测化合物对实验动物或离体心脏模型的心脏电生理学、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除了利用细胞、蛋白、器官、动物模型等进行体外和体内药效筛选评价外,爱思益普还打造了成药性评价平台。“爱思益普的成药性评价平台,主要提供化合物成药性评估的研究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体内外药代动力学研究(DMPK平台)、药物脱靶效应评价平台(Safety Panel)、心脏安全性评价平台、激酶谱和细胞筛选平台(cell panel)。”李英骥说。
多地布局,探索并积累更多领域新药靶点
目前,爱思益普在北京、上海、徐州和贵阳设有实验室和商务中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贵阳,爱思益普已经将触角伸向创新中药研发。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并积累更多新靶点,力图走在世界前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平台,对体内外药效筛选、成药性评价等平台进行进一步技术优化,降低新药研发风险及相关成本。沿着这条路径,我们也希望朝着更上游的产业链进行拓展,自主开发更多的上游平台,推动国产替代。”李英骥表示。
为了朝着这些方向努力,爱思益普建立了超40人的创新研发部,其中包括10个博士,专注于开发新靶点、新技术,“去Follow全球最新的东西”。
此外,爱思益普核心团队同时具有临床医生背景,能够从疾病角度对相关数据进行解读,提供更丰富的研究视角。创始人李英骥在创办爱思益普前,一直担任心血管临床医生,在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新药研发以及中药药理学、中药现代化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
诚如李英骥博士所言,我国的药物研发已经从仿制药、Me-too走到best-in-class,“随着未来frst-in-class同样增多,CRO也将转变为专家型企业,引领药物研发方向、帮助解决更多的问题,作为‘平台’成为创新药企研发新药的基石。”李英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