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根据CDE官网显示,烟台蓝纳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称“蓝纳成”)研发的1类放射性治疗药物177Lu-LNC1008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公开。从蓝纳成官网获知,该款产品的适应症为实体瘤,靶点尚未披露。
事实上,177Lu-LNC1008注射液已是蓝纳成自成立以来在国内申报临床的第三个放射性治疗药物。去年9月,蓝纳成研发的1类放射性治疗药物177Lu-LNC1003注射液、177Lu-LNC1004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接连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公开。前者于2023年4月28日获得FDA标准签发的关于177Lu-LNC1003注射液的药品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Study May Proceed Letter),后者也于2023年1月6日获得FDA核准签发的SMP。
蓝纳成,
东诚核医疗生态圈中的重要一环
蓝纳成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子公司设立于新加坡。作为一家后起之秀,蓝纳成能够在高门槛、高投入的核药赛道快速的取得成绩,离不开其背后团队的支持。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蓝纳成背后就有“两棵大树”,中国核医疗领先企业之一的东诚药业集团与国际顶级分子影像及纳米医学领域专家陈小元教授。
“大树”之一的东诚药业,自2014年起,其布局核医药行业已有10年,在全国各地几十个城市设有核医药子公司或分公司。近年来,东诚药业并购成都云克药业、上海益泰医药、GMS(中国),完成了从诊断用核药到治疗用核药的全产业链布局,2017年,东诚药业收购南京安迪科正电子研究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进一步丰富其在核药领域的布局,成为在中国市场能够提供核医药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
东诚药业依托多项收购,与中国同辐共同处于我国核药头部地位。东诚药业原本专注原料药生产,现在在核药领域的布局投入已超过30亿元,形成了覆盖诊断性核药、治疗性核药、核药房的布局,占据核药市场半壁江山。国内另一家核药龙头中国同辐背靠中核集团,近年来也收购了宁波君安药业等多家企业,但收购业务对公司带来的收益不算突出。
目前,东诚药业已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核素供应平台、药物孵化平台、转化服务平台、生产配送平台、诊疗营销平台五大平台,基本完成了从原料供应、研发、临床转化、生产、销售的核医疗全产业链布局,构建了完整的东诚药业核医疗生态圈,蓝纳成便是东诚核医疗生态圈中的重要一环。
除了背靠产业龙头东诚药业之外,蓝纳成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是陈小元教授。陈小元教授的科研方向主要涉及体外诊断,体内成像,基因/药物的纳米载体,以及诊疗一体化。在两者的强强联合下,蓝纳成依托伊文思蓝纳米专利技术,开发了多款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白蛋白结合-伊文思蓝修饰”靶向核药。与普通小分子及多肽类似物相比,该类药物显示出更好的肿瘤滞留时间和肿瘤吸收剂量,更有利于核素靶向治疗。
依托背后的雄厚实力,蓝纳成于2023年投资1.02亿,在“烟台蓝色药谷”建设面积近6500平方米,集靶向药物合成、放射性标记、临床前细胞及动物实验、分子影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实验室,快速推动蓝纳成创新核药的研发进程。目前,蓝纳成已铺设了比较完备的核素诊疗管线,靶向药物涵盖小分子、多肽及抗体,产品涉及前列腺癌、实体瘤、脑胶质瘤、神经内分泌瘤等多个领域。
此外,蓝纳成还与德国ICPO、RPO、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上海复旦肿瘤医院、西京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福州医科大附属医院、厦门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了多项正式临床试验及研究者发起试验。
与“产”“学”“研”全产业链都保持着紧密联系,也许正是蓝纳成作为后起之秀,能够弯道超车的重要原因。
镥[177Lu ]标记药物热度攀升,
警惕同质化现象
不仅蓝纳成这一家初创核药企业发展迅速,核药市场整体都没有资本寒冬!
随着《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等重磅政策的出台,以及核药Lutathera和Pluvicto的获批,这一原本受到多重桎梏,发展并不均衡的小众赛道,正在焕发勃勃生机,在寒冬中迎来了自己的快车道。前有东诚药业、远大医药、中国同辐等IPO企业迅猛扩张,现有蓝纳成、远大医药、诺宇医药、先通医药、辐联医药、核欣医药等弄潮儿加入其中。
根据蛋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核药是创新药领域过亿级融资事件占比最高的细分赛道。另据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核医学领域的市场规模为81亿美元﹐预计2022年—2030年将以1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89亿美元﹐2030年市场规模估计将达到24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是全球核药市场主要的增长板块,中国核药市场2021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0亿元。
整体来看,海内外核药在研发端的差距不大。但中国在创新核药审批上与欧美有差距,FDA已批准多款创新治疗性核药,在RDC赛道上FDA走得更快。近几年美国在治疗性核药上发展势头强劲,拜耳研发的Xofigo于2013年获得FDA批准上市,诺华的Lutathera在2018年获得FDA批准上市,治疗SSTR阳性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Pluvicto于2022年3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去势抵抗性转移前列腺癌患者。以Lutathera、Pluvicto为代表的RDC药物进一步提振了业界对于核药的信心,推动核药市场从诊断性核药加速走向治疗性核药。
从细节来看,在核素方面,镥[177Lu]标记药物是目前研发的核药主流之一,蓝纳成此前申报临床的三款放射性治疗药物的核素镥[177Lu]。镥[177Lu]是一种治疗性核素,由于其β粒子能量 相对较低,在组织中的平均射程为670μm,在对病灶发生辐射作用时对骨髓抑制较轻,比其他治疗核素更安全。国外临床试验显示,镥[177Lu]标记的多个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适合 小体积的肿瘤和转移灶的清除。
目前,镥[177Lu]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上的价值已经得到验证,目前行业内多数在研管线仍旧聚焦于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也有少量管线在探索镥[177Lu]标记药物在肾细胞癌、结直肠癌等更多适应症中的潜力,以及镥[177Lu]标记药物与小分子药物联合用药。
除了镥[177Lu]为热门标志物之外,氟[18F]、镓[68Ga]、钇[90Y]、锆[89Zr]等标志物的研发热度也十分火热。除此之外,在靶点和适应症方面,国内不少核药研发管线对标诺华已获批的两款产品开发仿制或改良型新药,PSMA、SSTR是核药研发热门靶点,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管线众多,同质化现象已经初步显现,这一现象需要重视和警惕。
核药行业的扩容倚赖新靶点、新分子、新适应症、新核素的突破。核药产业爆发的同时,不可避免出现了一定的管线同质化现象。目前,除了局部给药和血液瘤治疗外,治疗性核药在实体瘤领域的成功案例只有2个,还有众多研发挑战待解决,比如哪些肿瘤适合核药治疗,多肽、抗体、小分子哪种分子类型潜力更大,如何克服多肽核药靶向分子不足、肾脏清除等关键问题,如何应对抗体分子量大、组织穿透慢、半衰期过长问题。
接下来,行业需要在更多的肿瘤、更多的分子类型、更多的靶点中打造更多成功的核药案例。
参考资料:蛋壳研究院《核药行业白皮书:梳理全球近7000条管线,在靶点、配体、核素创新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