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神外主任医师的科研转化之路,鹏拓生物打造覆盖手术全周期的生物复合材料创新平台

季嘉颖 2024-04-09 08:00

毋庸置疑,中国的医生群体处于医疗行业变革的中心,对提升医疗质量,推动医疗创新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孟国路,现任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市科技新星。1996年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后又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攻读神经外科博士学位,曾赴美国、日本、瑞士等多地进行交流学习。

  图片1.png

孟国路在央视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中受访镜头

 

孟教授所在的神经外科是医学领域最为复杂的学科之一。在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的这二十几年里,孟国路逐渐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主任医师,每年作为主刀医生完成400台以上的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

 

谈及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孟教授深有体会,“相较于国外,中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学科的高难度以及手术材料与设备的落后都制约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和手术的普及。”

 

作为一名站在手术台前的临床医生,虽然着手解决医疗器械问题看起来有些“所学非用”,但孟教授实际上在学生时期就已接触到生物医学工程,从医后也多次参与相关课题。

 

正是在这种为了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推动神经外科领域向前发展的内驱力推动下,孟教授一直希望能够搭建出一种创新生态,即“医用材料和设备的研发者能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核心,降低医生对复杂技术的依赖,让更多高难度手术得以普及,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

 

2021年,孟国路教授与几位合伙人一起创办了一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且具有医工结合创新性的可吸收生物外科修复材料核心技术平台型企业——鹏拓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拓生物),专注于构建高端生物医用耗材的研发与产业化平台。

 

从神外到大外科,做中国原研的高端生物材料创新产品

 

作为以创始人为核心且拥有外科医疗专家资源的创新高科技团队,鹏拓生物从临床需求实践调研出发,围绕以神经外科为主的多种外科手术的材料和流程痛点,形成了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流体止血蛋白、流体再生骨修复材料3款三类医疗器械;适形性功能敷料(二类医疗器械);易用型手术托手架(一类医疗器械)这三类为主的丰富产品矩阵。

 

以颅内肿瘤切除手术为例,第一步为切皮处理颅骨、硬膜,然后是肿瘤。对此,公司研发了术中血管快速密封修复类产品,能够在手术中进行精准、高效的止血材料投放,需要的投放腔道极小,对周围组织的干扰小,止血效率高,异物残留少,并且最终可完全吸收。

 

接着,处理完病变后是硬膜、颅骨的复位。对此,公司研发了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类产品,以及外科骨组织缺损适形性修复类等产品,能够帮助医生在深部手术中更好地修复组织缺损,促进组织愈合,防止因脑硬膜、骨组织缺损所带来的脑脊液漏、感染等风险。

 

“专注于外科手术领域的生物材料创新,不断推出符合临床需求的产品是鹏拓生物的核心目标。神经外科是公司技术产品布局和征程的第一步,未来这些国产创新产品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大外科领域,例如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类产品可用于血管外科的血管吻合与加固,用于胸外科的胸膜和肺组织修复等。”孟国路教授说道。

 

谈及进口替代,作为一位临床经验丰富,使用过众多进口医用耗材的主任医师,孟国路深有体会,“并不是进口产品就一定是‘好’的,适合于临床的,因此虽然单纯仿制国外的技术路线的起点低,但生命周期也注定较短。只有瞄准外科发展的前沿趋势,深入调研临床和市场,做高效匹配患者需求的原研创新产品,才能保证持久的生命力。”

 

高安全性、高性能、高易用性的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

 

为了弥补国内外科手术组织修复类产品的空白,作为国内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孟国路教授通过与生物材料领域科学家的合作,发明了世界上首款由生物复合材料实现的手术组织密封修复材料——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

 

“硬脑膜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主要作用是保护大脑,维持颅内压力,并且可以营养脑神经,保证脑神经的正常功能。因此,硬脑膜修补材料的选择对于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具有重要影响,不必要的脑粘连和瘢痕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疼痛等症状。”孟国路说道。

 

目前,硬膜修补手术主要依赖两种材料,一是使用患者自身的脑膜或肌肉等组织来修复硬膜,这种方式虽然组织相容性较高,但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和复杂性;二是人工材料。这种方式的可能存在脑适应性差、与脑组织接触处有慢性纤维化、迟发性出血、颅腔感染等问题。

 

“虽然我在十几年前就发现了现有修补材料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无法忽视的短板,但创新性研发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需要踏实积累才能取得突破的荆棘之路。可喜的是,鹏拓生物针对上述目标,充分考虑从原料选择到工艺路线研发的全路线,使得产品性能高度符合临床医生需求。”

  图片2.png

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

 

首先,作为一款人工生物复合材料,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的基材为胶原蛋白,其他主要材料也来源于大分子蛋白类提取物,并采用去端肽胶原蛋白技术,进一步提高组织相容性,降低免疫反应的风险;

 

其次,针对胶原蛋白机械强度较差的问题,公司开发了独特的物理交联技术,在控制最佳吸收时间的同时,避免使用化学交联剂,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与脑组织等近距离接触的安全性,赋予其与化学交联相似度90%以上的机械性能。

 

再者,公司运用独特的生物膜低温成膜技术以及蛋白自组装技术,赋予材料良好的机械强度和防水性能。并且产品的高粘性以及免缝合特性,显著降低了术后脑脊液漏或血肿的风险,并缩短了手术时间。

 

最后,降解周期可控。鹏拓生物通过技术创新,将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的吸收降解周期控制在两个月左右,使材料的降解速率与受损组织的再生或治愈相匹配,给予患者充分的时间生成自身硬脑膜结缔组织。

 

基于以上优势,鹏拓生物研发的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以神经外科组织修复为核心,未来还可进一步拓展为多个系列的组织修复产品,广泛应用于肝胆外科,心胸外科,额面外科等科室,有效填补了国内外科手术组织修复类产品的空白,加速推动国产外科组织修复生物复合材料进入深度产业化阶段。

 

TOB+TOC,加速推进产品的临床和注册上市进程

 

作为一支医工结合的创新高科技团队,成立三年多来鹏拓生物不仅具备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备生物医用材料设计-研发-转化-生产-质量体系管理-产品注册全面产业化能力

 

2023年3月4日,鹏拓生物正式发起“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临床试验方案讨论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会。这标志着“可吸收生物组织密封膜”产品正式进入临床阶段。

 

此前的2023年年底,鹏拓生物才刚刚获得首张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

 

凭借在生物复合材料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鹏拓生物还面向C端研发了皮肤消毒喷雾、液体喷雾创可贴等产品。“鹏拓生物始终坚持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以液体喷雾创可贴为例。相较于进口产品,公司研发的喷雾创可贴兼具杀菌、透气、防水、易用等性能优势,以及价格优势。目前已上架各大电商平台。”孟国路教授说道。


一路走来,鹏拓生物也屡获资本的认可。2021年,公司完成浙大创新院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并获余杭国内高层次人才项目;2023年,公司实现由同方投资、浙商健投、紫金港资本的千万元级别PRE-A轮融资。

 

采访的最后,孟国路教授说道:“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实际上是一门应用科学,离不开医疗实践的土壤,因此相较于创业者,我更想把自己定位为科研工作者,而科研工作就需要有一种知难而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鹏拓生物将医疗、工程技术、产业化等不同背景的人员凝聚在一起,让科研从研发之初就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满足更多手术临床需求,并从其中实现产品的技术创新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成长为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的高科技企业。”

热门标签: #神经外科#材料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季嘉颖

共发表文章131篇

最近内容
查看更多
  • 更稳定、更智能、更清晰、更精准!海信医疗携4k荧光高端医用内窥镜首次亮相

    2024-09-30

  • 低成本实现毫米级多靶点辅助定位,复通汇智打造全球首创经颅磁刺激整体解决方案

    2024-09-09

  • 基础切速达10000CPM,双气路驱动,佳视诺德取得眼科高端医疗器械新突破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