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当创业进入“科学家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关注什么?

作者: 牟磊 2022-03-18 13:31

从202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走出实验室,走向了市场。

 

这并非是凭空揣测,而是有真实数据作为支撑。根据动脉橙果局统计,在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3月15日这段期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81起早期投融资(种子轮与天使轮)事件,融资总额超35亿元,包括红杉、经纬、软银中国、创新工厂、薄荷天使、元生创投等上百家投资机构参与。

 

在这一投资热度背后,我们看到了早期医疗项目一些新的动向,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在于,这些创始人普遍拥有科学家背景。

 

比如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的近观科技创始人陈昌博士;比如完成超亿元种子轮融资的科镁信联合创始人史家海博士;又比如完成约6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的希格生科,其创始人团队均来自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除此之外还有锐正基因创始人王永忠博士、跃赛生物创始人陈跃军博士以及鑫稳生物创始人章新博士等等。

 

这其实也符合当前医疗领域创业的基本规律。一方面是科研院所近年来大力鼓励一部分科学家创业,并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一批科学家走出了实验室;另一方面是医疗领域正逐步往硬科技方向延伸,所以当下的初创企业比以往更需要具备“硬”实力,这也因此对创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事实上,科学家创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真正能成功走出来的是极少数。当然,这中间是存在“堵点”的,而且这些“堵点”是多样性的。

 

首先从科研院校出发,他们是否为科学家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或者说他们所提供的环境真的能为科学家解决问题吗;其次从投资机构出发,当“投早”成为新趋势,他们应如何甄选出好的投资标的,又如何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为科学家赋能;最后回到科学家本身,他们离企业家究竟有多远的距离,又应如何弥补现阶段的能力偏差?

 

这都是真实且棘手的问题,但问题总归要解决。为找到行业“破局点”,解锁医疗行业创新路径,在今年4月的第六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上,动脉橙果局特设“科研成果转化论坛”,希望从驱动产业变革的视角出发,以医疗中心、科研院校、投资机构、企业创新中心等为核心要素,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出一条推动医疗创新转化的“中国化路径”。

 

从源头出发,探寻医疗创新和转化的痛点和破局之路


作为创新源头,科研院校理应当在这场“冲刺跑”中承担重任。但囿于体系束缚和认识偏差,我国科研院校在医疗创新和转化上,大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科研成果较少,且孵化成功率普遍偏低。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以医疗机构为例,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医生主动性的问题,由于“绩效考核”的重心偏移,国内绝大多数医生当前的工作重点仍集中在临床,真正愿意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是极少数。

 

其次就是原始创新力的不足。由于我国大多数医生长期处于以医院为圈层的封闭环境,其基于工科知识的积累相当有限,且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认识,所以真正能应用于市场的科研成果“微乎其微”。

 

然后是商业化路径的不清晰。医疗创新转化极其复杂,这其中除了医生要主动参与和发力之外,相应的政策、平台、资源也得跟上,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医疗机构尚未形成完善的孵化体系,很多创新成果最终都没能从实验室走出来,大都掉进了创新的“死亡之谷”。

 

最后是知识产权的分割不明。基于医疗领域的创新转化是相当艰难的,因此,站在这条曲折道路上的科学家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回报。这就需要在医疗机构内部,能够建立一套利益分配明晰且合理的知识产权切割制度,让参与者能够真正有所得。

 

这些问题并不是医疗机构独有,实际上,高校、科研机构、转化中心等聚集在医疗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部门也同样存在。

 

那应如何破局呢?

 

在本次“科研成果转化论坛”上,动脉橙果局特邀清华大学工研院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北大医学科创中心、苏州医工所、西湖大学、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华西医院转化中心、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疗中心七大机构联合参与圆桌,就“科研机构医疗成果转化实践模式与趋势”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当投“早”成为新趋势,投资人应如何“与时俱进”


当前,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将目光转向早期医疗项目。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其实是“迫不得已”的改变。近年来,上市企业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以2020年为例,在71个上市企业中,有27个企业成立时间小于10年,这与以前医疗行业15-20年的上市周期明显大幅压缩。

 

当上市变得越来越“容易”,相应的,投融资的整体节奏也在加快。近一两年,在医疗领域的一级市场上,无论是融资次数还是融资金额,都较以为有大幅提升。

 

在这样一种“快速匹配”的投资环境下,投资机构不得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早期项目,这主要是因为当上市的步伐加快,投资界限将变得不再清晰,以往只专注中后期的投资机构,很难再找到一个合适的点从中间切入,只能从“0”开始培养。

 

虽然如此,对于投资人来说,“往早走”的难点也很明显。

 

首先就是如何精准触摸到科学家资源,国内科研院校项目相对封闭,如果没有“桥梁”,投资人很难介入;其次就是如何甄别科学家项目,不同于中后期投资,面对的都是相对成熟且经过市场验证的项目,早期医疗项目不可控性强,因此评判的维度更多也更加复杂;最后就是如何陪伴初创项目快速成长,对于早期项目来说,资金可能不是唯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投资机构能否给予他们所需的“投后服务”,这比“钱”要来的更有成效。

 

那投资人应如何“与时俱进”呢?

 

在本次“科研成果转化论坛”上,动脉橙果局特邀创新工场、薄荷天使、蓝驰创投、元生创投、北极光创投和蛋壳资本联合参与投资机构圆桌,就“资本如何赋能创新研究成果加速成长为产业应用”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与“市场”面对面,十大前沿创新项目等待“破壳”


正如前面所说,投资人在现阶段很难触摸到科学家,相应的,科学家也很难触摸到投资人。

 

这其中的“触摸”包含着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直观的,即双方缺乏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第二层是针对投资人的,即如何筛选出具有原始创新力且能真正解决临床需求的创新项目;第三层是针对科学家的,即如何与投资人进行有效交流,并精准匹配适合自身的投资机构。

 

正是基于此,在本次“科研成果转化论坛”上,动脉橙果局设立了项目路演环节,将以技术创新力、市场空间、创始团队等关键性维度为基准,从全国科研院校中选取十大前沿创新项目,通过“展示+答疑”,在为科研界和产业界搭建桥梁的同时,也在致力做精准的初创项目孵化服务。

 

信迈医疗创始人王捷曾给想创业的科学家这样一条忠告,他说,“作为医生或者高校教授,如果你选择了创业这条路,那么你就一定要把握好创新的‘起点”和‘节点’,如果你没有预设好自身的创新‘起点’,或者是说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者资源去跨越这些创新‘节点’,那么你做的越多,你所遇到的麻烦也就越多,当然,你失败的几率就越大,你所消耗的成本也就越高。”

 

“科研成果转化论坛”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在可控的成本范围内,降低科学家创业的失败几率。

文章标签 科研转化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牟磊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建立首个中医数字化创新研究院,太一良方打造一站式中医产学研用销健康+解决方案

2023“医创先锋,改变世界”碧迪医疗+HiMed医疗创新营

专访凌泰氪宋旭:lncRNA领域开拓者,解决核酸药稳定性与肝外靶向技术难题

对话荷塘创投:坚持硬科技投资,甘做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编外“CEO”

牟磊

共发表文章199篇

最近内容
  • 出海这一暴利赛道:没有巨头,大家当前都是“创业者”

    2024-04-22

  • 首次敲开“国家队”大门,这一医疗赛道已到爆发前夜?

    2024-04-19

  • 今年,医疗人不必“死磕”IPO!

    2024-04-10

上一篇

中国育龄人群出生缺陷预防调查:逾9成受访者支持将基因检测纳入医保或免费

2022-03-18
下一篇

基因修饰iPSCs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肿瘤治疗取得突破进展

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