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经历了“追问成果”的一年后,2023AI+新药如何越走越深?

作者: 马宇洁 2023-01-28 10:00

WechatIMG11681.jpeg


2022年,对于AI+新药行业来说,是追问成果的一年,也是更务实的一年。

 

中国创新药行业逐渐走向理性,曾经带着颠覆的新技术光环的AI+新药不再是“流量密码”,很难让投资人们因“AI”为之激动了。

 

这一改变从2021年开始, 但比起2021,2022年理性反思的声音更多,投资人和创始人们都开始思考AI+新药行业的现实。

 

动脉新医药在过去一年访谈过20余家AI+新药企业,举办了2场AI+新药线上Panel,参加过包含第二届AI+新药研发大会在内的多次行业交流,同时也了解到投资圈对AI+新药的一些看法。

 

8月,我们发布了《2022AI+新药研发行业研究报告》,根据当时的访谈与观察,未来的新药研发企业都会以AI技术作为底层技术,AI不再是一种先进性标签。在9月的线上Panel中,我们发现药物设计已实现Al与传统CADD相融合的转变,同时AI+新药企业仍在不断扩展技术的应用场景——从提供特定环节的技术服务,到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到逐渐覆盖药物发现全流程。

 

11月,动脉新医药联合北鲲云举办了一场线上Panel,以探讨AI+新药企业的商业化之路。分享头部企业达成合作的经验,了解中小型AI+新药企业的发展思路与生存之道,沟通企业与投资人。从投资人的分享中,我们看到许多行业痛点与难点——AI技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且目前中国药企的买单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一局势下,拓展合作关键也要看这些AI+新药企业如何扬长避短。


从概念阶段逐渐走向实地做药,业内讨论的重心从技术和融资逐渐转向对成果的追问:管线进展怎么样了?能多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建立了多少合作?大药企认不认可?在一项项追问中,众多AI+新药企业开始思考执行层面的问题。

 

这一年,国内AI+新药领域头部效应凸显,大厂合作、高额融资等比较集中。而对小型AI+新药公司而言,资本市场遇冷和赛道热度消退都使其面临不小的压力,他们开始更多探索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

 

头部效应凸显,小型AI+新药企业生存问题受到关注 


在2022年,国内头部企业的进展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持有着更多的资源。他们代表着AI+新药的“自证”之路——从最初技术平台搭建、靶点发现、化合物结构、公司融资等问题,到现在成本与效率、管线进展、BD合作等等,头部企业是业内的视觉焦点。

 

融资市场来看,目前国内成立较早的一批AI+新药企业已进入D轮融资。除2021年完成4亿美元D轮融资的晶泰科技外,2022年英矽智能也已累计完成了9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

 

剂泰医药连续完成两轮融资,融资金额共计1.5亿美元,望石智慧、星药科技、未知君、ChemicalAI、深度智耀、费米子科技等AI+新药企业也已完成B轮融资。

 

新锐AI+新药企业仍处于早期融资阶段。成立于2021年底的立妙达于2022年拿下了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而几乎同期成立的碳硅智慧完成了5000万天使轮融资。


在临床进展方面,相较于2021年仅有少数几家AI+新药企业将管线推进临床的情况,2022年国内有更多AI+新药企业收获AI管线临床资产。

 

发展飞速却相对低调的AI药企埃格林医药和锐格医药,去年均有药物进入临床II期。冰洲石科技于2022年4月和8月宣布将此前已经在美国开展1期临床的AC0682产品和AC0176产品,获得NMPA的IND批准。英矽智能继2022年2月在新西兰完成抗纤维化小分子抑制剂ISM001-055(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1期患者给药后,于7月完成临床1期的国内患者给药。剂泰医药自主研发的2.2类改良新药MTS004口崩片也于2022年6月获CDE批准IND。此外,中以海德、宇耀生物、德睿智药等快速成长的行业新锐同样有突出进展。


以下为动脉橙数据库统计2022年国内 AI+新药企业最新临床进展:


image.png  

过去一年,国内AI+新药技术平台逐渐获得众多知名药企认可。头部AI+新药企业倾向于与跨国药企或传统大型药企建立“平台服务型”合作关系,而相对小型的AI+新药企业更倾向于与国内机构或企业建立“开发互助型”合作关系。

 

头部企业晶泰科技、燧坤智能、冰洲石生物等公司陆续获得了包括辉瑞、华东医药、维亚制药等知名药厂的合作机会,大多以平台服务方式进行合作;相对小型的AI+新药大多合作开发AI技术平台或研发药物:碳硅智慧与创腾科技开展合作,共同构建一站式AI智能药物设计平台。智药科技与中山大学顶尖生物团队达成了项目合作,共同研发First-in-Class新冠口服小分子药物。


是否能称为“头部企业”,管线的实际进展、大体量合作项目和国际大型药企的认可成了最新的判断标准。

 

相比头部企业,小型AI+新药企业面临着更多压力。首先是面临着生存问题,其次就是需要寻找差异化的商业化路径。

 

下游企业需求减少,行业对于开拓新管线、做新产品非常谨慎,生存问题是行业困局。对于小型AI+新药企业来说,放下面子,想尽办法先活下去最为重要。

 

成立于2017年的智药科技是一个典型案例,目前智药已与几十家药企和科研机构达成了合作,通过软件+服务的模式在多个项目中发现了活性良好的先导化合物,创始人黄韬博士在商业化方面有一些心得——应以客户需求为起点,避免“拿着榔头找钉子”的情况出现。

 

投资人视角下,差异化是小型AI+新药企业的核心课题。峰瑞资本马睿总分析,赛道已较为拥挤,头部企业优势较为明显,新公司们需要分析上一代AI+新药企业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思考如何做差异化,以及需要去解决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小型AI+制药企业不得不开始以差异化来争取生存空间。从多肽企业转型做AI+新药CDMO服务的胜普泽泰摸索出一条路径——他们是业内少有的标榜专攻多肽药物研发的AI+新药CXO企业,在加入AI技术前,他们已积累了多年多肽药物研发经验,罗氏、龙沙、BRACCO、人福药业、兴齐眼药、康缘药业等合作伙伴多半都很看重这一“专长”。

 

理性与务实:关注具体执行和成果


过去一年,AI+新药企业更加关注管线验证和药物效果,并力争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学术和商业合作。在头部企业的引领下,保持着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紧密交流。

 

AI+新药企业侧重于管线验证、推进和全球合作拓展。2022年,晶泰科技与新加坡国家药物研发平台实验药物研发中心(EDDC)、 齐鲁制药、启德医药、正大天晴、青煜医药、联邦制药、华润医药研究院、杨森制药等达成或进一步扩大学术或商业合作,开发药物涉及新型ADC、抗肿瘤小分子新药等。9月,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自动化实验室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次公开亮相。过去一年中,晶泰依旧延续了其孵化模式,并举办多次行业交流活动。

 

英矽智能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ISM001-055药物于2022年2月进入临床Ⅰ期试验,5月,该药物获批在中国进入临床Ⅰ期。同时,全年内英矽智能共发现了8个临床前候选药物,涵盖COVID-19、乳腺癌等多个适应症。英矽智能凭借其端到端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先后与复星医药、Centogene、苏黎世大学、EQRx、奕拓医药、合全药业、皓元医药、沙特阿拉伯投资部、赛诺菲、盖茨基金会等达成合作。11月,英矽智能全球发布Pharma.AI平台更新,12月,发布第6代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2022年,AI+新药企业从谈“是什么?”、“怎么样?”跨越到了谈“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阶段,焦点从AI转向制药,开始着重考虑更务实的执行层面。

 

同时,在动脉新医药今年AI+新药相关线上Panel中,参会的嘉宾和观众互动的主要论题也集中于“怎么做”:商业化怎么做?如何建立与大型药企的合作?小型AI+新药企业如何生存?

 

再次讨论起AI对于制药来说能多大程度上改变生产力,业内很少再用“颠覆”这一词,而是更理性的讨论。我们在参加第二届AI+新药研发大会时发现,许多企业代表的发言都透露出这一讯号——“给技术一点耐心” 、“降低对人工智能的期望” 、“AI不需要为药物研发负全责,AI的作用已经阶段性验证了”,或是“AI在今天还只是工具,在将来或许会带来变革”

 

在普遍的理性讨论中,也有人对AI在制药行业的应用空间报以更高的期望。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疾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上的AI应用相对不足,“分子只占药物研发的10%,大多数人忽略了整体环节的AI使用”、“都在谈大数据,那大知识怎么办?”。

 

对此,动脉新医药发现,在常规AI+分子的研究路线下,一些AI+新药企业开始向“分子设计”两端进行探索。例如百图生科,“在药物分子两端,我们往前做了新靶点发现,往后我们搭建了高通量体外免疫模拟实验系统,未来我们希望,随着真实世界临床试验,把试验的数据利用AI和智能化的手段,做更精准的分析,形成闭环来指导和更新前面的靶点发现和疾病机理模型”。

 

另一家是哲源科技,作为以“AI+疾病”为技术路线的AI+新药公司,他们采取与传统药物研发流程相反的模式,先在微观的层面找到基因和疾病的关联,再去寻找控制基因表达、抑制疾病发作的药物,以求实现更充分的全流程AI应用。

 

AI+新药整体战略:回归做药本质


2022年,AI在制药行业中成功祛魅,AI+新药公司纷纷开始回归做药本质。

 

在8月份的第二届AI+药物研发大会上,各路企业和专家基本就现状达成共识——AI只是工具,决策权在人。大多企业在这一年开始更加注重制药本身。

 

头部企业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寻求药物研发合作以及招聘药化人才等形式实现重心转变。

 

英矽智能6月17日宣布任命任峰博士为联合首席执行官,此前,任峰博士担任英矽智能的首席科学官、全球药物研发负责人。在这之后,任峰博士将同时管理临床开发,全面负责所有的研发工作和基础搭建。对于公司来说,此次架构调整也说明,在AI技术平台基本完善后,英矽智能将给予后续药物研发工作更多重视。

 

晶泰科技则与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教授 Bradley L. Pentelute 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肽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同时,寻求与新加坡国家药物研发平台达成合作关系,将针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靶点,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全新的候选药物,这些合作将加速推进晶泰科技的药物研发进程,并使晶泰在药化方面积累经验。

 

在AI技术平台相对完善后,为后续药物研发做好人才储备是很多企业在当下的重要工作。2022年,德睿智药、望石智慧等企业都在招聘药化人才,例如CADD工程师、药物化学研发总监、药物化学科学家、资深药学产品经理等等。

 

在新入局企业身上,也能看到类似的趋势。回顾2018-2021年,那时正是AI+新药创业高峰期,单2021年就有24家AI+新药企业成立,许多非药学背景出身的创业者涌现,比如创始人为投资人的焕一生物、技术背景的百图生科等等。而受2022年整体医药产业和国内投融资环境的影响,去年新成立的AI+新药公司寥寥无几。

 

新入局企业团队基本都有一位药化专家作为创业核心成员。成立于2021年底的立妙达和碳硅智慧基本能代表这种”理性与务实“。

 

侯廷军是碳硅智慧两位核心成员之一,他拥有长达20余年的药物设计方法学和应用研究经验,在2022年刚刚发布的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列国内药学学科领军人物榜单第三位。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专注于公司在药学领域的研发和布局,以及前沿方向的探索。

 

而几乎同期成立的立妙达,更是直接打出“以药化专家为主、AI为辅”的旗号。其创始人兼CTO岳石怡博士,曾担任阿斯利康蒙特利尔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以及康龙化成计算化学和生物信息执行总监,他的加入为立妙达吸引了曾在跨国制药公司长期工作的专业人才,立妙达也因此成立了一支以华人海归科学家为主的药化专家团队。

 

回归理性,2023年AI+新药将会步入关键验证阶段,也将有更多合作发生,会有一些阶段性成果出现。AI在制药行业中将进一步工具化,推动药物研发的可扩展性和效率改善。但过去一年刚签订了大量订单,临床试验推进也需要时间,业内人士预测,2024年以后全球首个AI药物有望面世。

 

当然,或许有一天AI+新药不再被视作一个独立的赛道,AI彻底成为一项基础工具。但在那之前,我们仍需给新技术一点耐心。


欢迎观看AI+新药专场直播,我们将与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起捕捉2022年的产业信号,展望2023年的具体看点。

时间:2月14日(周二) 20:00

直播平台:动脉新医药视频号,长按图片扫码预约


ad05736780f831bde7b53bf1a0491ae.jpg


>>>>

动脉新医药2022年「AI+新药专题」行业洞见和访谈报道

1.近一半创始人出自高校,清北占领“半壁江山”,AI+新药领域的人才从哪来?

2.AI+新药行业的“下一站”:临床场景的破局尝试,引而待发的AI+新疗法

3.一文解析全球TOP 20制药大佬在AI制药领域的近200项布局

4.独家专访任峰:12亿美元重大合作背后,英矽智能为何获得赛诺菲青睐?

5.【首发】碳硅智慧完成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专访创始人邓亚峰与侯廷军

6.这家AI制药企业为何要以药化专家为主、AI为辅?

7.专访天鹜科技CSO陆滔博士:心系AI+表型筛选数十年

8.媲美AlphaFold2?我国第一批“AI+大分子”企业已正式推出开放技术平台

9.不依赖蛋白结构,初创跨界AI制药团队突破单靶生物尺度,实现多尺度生物计算

10.又一家公司宣布确认PCC,AI制药全面迎来技术验证新阶段

11.AI+基因编辑,这家企业成功治疗成年地贫

12.北大团队切入AI制药硬科技,如何用3年成功布局8条自研新药管线?

13.基于AI的蛋白质药物从头设计,分子之心完成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14.生产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这家企业说药物需要被发明而不是发现【Flagship投资案例】

15.AI制药“自证”还是“他证”,这家AI+多肽CRDMO公司如何做商业化?

16.AI制药企业“自证”下一步,商业化之路怎么走?【VB思享会】

17.【首发】信华生物完成pre-A轮融资,加速推进AI驱动大分子药物的研发

18.【首发】AI制药明星企业英矽智能完成6000万美元D轮融资,将进一步推进其管线开发及自动化新药研发实验室的建设

相关赛道 研发制造外包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马宇洁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马宇洁

共发表文章37篇

最近内容
  • 专访雅创医药:NASH药物转折已来,“后浪”如何突围?

    2023-03-28

  • 融资小年→BD转折年:BD出海浪潮才刚刚开始,Biotech如何抓住机会?

    2023-03-21

  • 每逢AI火,AI新药必被追问:哪些已成现实,哪些仍是幻觉?

    2023-03-16

上一篇

【2023投资风向标】对话华兴资本:市场信心重塑下,医疗健康行业迎来重要机遇期

2023-01-28
下一篇

【首发】中国心腔内超声领军企业霆升科技完成B轮融资,产品进入创新通道审批

2023-01-29